在评说宋代江西文学现象时,黄庭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确实,黄庭坚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化大家,但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诗歌和书法。
无论是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还是作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黄庭坚身上都展现出敢为天下先、敢于创新的精神。
黄庭坚能在当时名家林立的文坛,另立门户;在诗歌创作理论和方法上,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旗帜;在强调“立意”的前提下,又特别主张在用事、造句、谋篇等方面狠下功夫,特别强调诗人的学术功底,既做到“无一字无来处”,又不断变化出新,达到“点铁成金”的境界。他的这些主张和瘦硬的诗风,对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为“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
(资料图)
一
宋代分宁县,即今天的江西修水县,有一个双井村。千年之前,这个秀丽的小山村出现了赫赫有名的黄氏家族。名人辈出的黄氏家族既非权贵,亦非富商,却因为在两宋时期出了48名进士而闻名。
人才荟萃于一族,群星闪耀于一门,双井村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双井黄氏从第三代黄元吉开始,便想方设法为家族购田置书,他的这一举措为家族日后的兴盛打下了经济、文化基础。第四代黄中理对于子弟读书求学更是重视,在他手上,家族藏书万余卷,开设樱桃洞和芝台两所学馆,为黄氏家族的崛起夯实了教育基础。
双井黄氏发展到第五代时,终于迎来了开花结果的季节。科举,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最为公平的途径,也是朝廷选拔官员最为重要的渠道。
双井黄氏第五代勇敢地走上了朝廷取仕之路,在双井黄氏第五代同族兄弟13人中,有10人先后考中进士,创造了黄氏历史上罕见的奇迹,时人誉之为双井“黄氏十龙”。按照中进士的时间排序,“黄氏十龙”分别是:黄沔、黄滋、黄注、黄渭、黄淳、黄浚、黄湜、黄灏、黄涣、黄浃。
“十龙”及第,标志着双井黄氏科考入仕已达鼎盛之期。以此为契机,黄氏家族的各项条件大为改善,读书、科考、入仕,成为黄氏家族的传统。
南宋袁燮在《秘阁修撰黄公行状》一文中赞扬说:“一门兄弟,共学于修水上芝台书院。道义相磨,才华竞爽,时人谓之‘十龙’。后登第者强半,朝散之长子曰康州太守庶,有诗名,实生太史氏庭坚……”也就是说,在黄庭坚诞生之前,双井黄氏就已经是一个显赫的家族。
双井村。
假如双井黄氏家族就定格在“十龙”年代,也许黄氏后人会记住这段辉煌,但中国文学史以及文化史上能有双井黄氏的地位?黄庭坚的出现,让双井黄氏进入了中华文化的视域,而黄庭坚也成为一位彪炳史册的文学艺术大师。
二
黄庭坚的成功,或者说黄庭坚的成长,不仅在两宋及后来的元明清各代影响深远,也给千年之后的我们以启示——大师的出现,并非偶然。
俗语说,青山绿水出秀才。人才的成长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环境,至少包含3个层面:
一是自然环境。双井村的自然环境,即使在今天,仍然是一方难得的“风水宝地”。
二是时代环境。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给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充裕的生长时间,使得宋代文化人成长为政治精英,较之前人有了一条更为宽阔坦荡的大道。而科举制度的持续性发展,则是这一“国策”最基本最重要的保障。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从双井村一共走出72名进士,仅黄氏一门就有进士48人,堪称登科者摩肩,名世者接踵。
三是家庭环境。在黄庭坚之前,其家族就算得上人才济济了。这为此后黄庭坚光耀长空奠定了群星簇拥的基础。
黄庭坚的父亲黄庶曾写有一首诗《教绳权学书偶成》,其云:“文字有缘曾弄墨,见来官小免咨嗟。喜将笔砚传生计,不失诗书作世家。字识姓名能指点,写因梨栗不倾斜。着鞭莫落时人后,三十尘埃监汝爷。”在诗的第一句下面,黄庶自注趣事一桩:“楚俗,子生周一年,其日,陈食、饮、砚、墨、金、帛之具,从儿戏弄,聚家人观以为乐,绳时先弄墨。”似乎天生注定,黄庭坚必定一生从文,且成就斐然。
这里应该特别提到的是黄氏家族的樱桃洞和芝台两所学馆,为黄氏子弟的文化启蒙和文学启蒙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实,幼年的黄庭坚不仅在书本上学习了儒家的经典著作,也在行为上践行了儒家的孝道精神。在《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中,“涤亲溺器”就是对黄庭坚孝敬母亲的生动记述。书院教育、家风熏陶,是黄庭坚赫赫有名越千年的重要的家庭教育基础。
三
在评说宋代江西文学现象时,黄庭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确实,黄庭坚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化大家,但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诗歌和书法。
说到诗歌创作,自然离不开黄庭坚著名的诗歌主张,即点铁成金、脱胎换骨、无一字无来处,以及对“平淡而山高水深”诗风的崇尚。
由于黄庭坚的倡导,当时及后来的诗人多以他为榜样,学习他所提倡的诗歌创作主张和方法,由此形成了一个诗歌流派。
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这个诗歌流派命名为“江西诗派”。
黄庭坚故居景区内的苏轼题词的石碑。
有学者认为,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
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合、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
黄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有迹可循,所以其追随者众多。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对宋代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黄庭坚作诗技法,以下这三大特点为学界所认同:
一是注重用字。“要字字有来处”。时人评黄庭坚作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黄庭坚还提出诗的“句中眼”,即后人所说的“诗眼”,就是注重对关键字词的锤炼。
二是重视句法。从《送顾子敦赴河东》“无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中可以看出,黄庭坚论诗的句法崇尚简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他在《与王观复第二书》中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齿凿痕,乃为佳耳。”
三是讲究章法。黄庭坚讲章法命意言论甚多,如:“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譬如巧女绣妙一世,若欲作锦,必得锦机乃能作锦。”把章法结构喻为“锦机”。又如:“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方是出场。”质言之,黄庭坚所谓章法是讲求诗的结构的曲折变化,而这些曲折变化是通过学习前人作品揣摩出来的。
黄庭坚虽讲诗法,但他并不固守诗法,而是要求最终超越诗法,达到“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
《诸上座帖》,宋,黄庭坚书,纸本,手卷,草书,92行,纵33cm,横729.5cm。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被列入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中。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的过程中,黄庭坚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
而对黄庭坚书法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苏轼。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不仅诗歌创作上,而且在书法上深受苏轼的影响。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
苏黄既为师生,亦为诗友、书友,两人的关系亲密随和。
宋人曾敏行《独醒杂志》曾有这样一则记载:苏东坡说,“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意思是说黄庭坚的书法像树梢上挂了条蛇。黄庭坚则说,“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由这则笑话可以看到,两人关系密切,但对对方书法之短处,却也说得非常形象,且一针见血。
值班编辑:严佳成
值班审核:金路遥
值班编委:黄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