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她具有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无论你身处其中的哪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她的诚意。在这里,江水、河水形成的“天然项链”展现在市民面前,让这座城市的美生动起来;城市运行相关的大数据被统一到一个平台上,手机点一点,就能按规则办事;这里行政政策长期稳定,只要符合规定,都能按约享受既有政策。


【资料图】

这座城市就是上海。在前不久举办的2023年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上海向全球发出邀约,承诺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引领之城、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先锋之城、高品质营商环境的信誉之城打动世界。上海的一家媒体用一幅时尚超跑老爷车穿行于石库门内的大照片,展现上海的魅力——历史底色下跳脱出一个开放、创新、包容的有趣灵魂。

外资为什么喜欢上海

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不好,是否适合居住、生活、工作,具有发言权的不仅仅是本地人,更是外来者。来自上海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外资喜欢上海。

“这里是外商投资中国的首选地之一。”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顾军介绍,截至目前,上海全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3300亿美元,在沪外资企业数量7万家,贡献了全市约四分之一的GDP、约三分之一的税收、超过二分之一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三分之二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与全球经济发展略显疲态相比,上海近年来利用外资的情况反而呈现逆势增长态势。今年一季度上海实际使用外资78亿美元,同比增长28.1%。总部经济集聚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分别达到907家和538家。

“上海市政府的理念是以服务为中心,很有国际化视野,我们企业能从中获益。”德国默克集团中国区总裁、默克电子科技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安高博说,该企业与上海政府部门在各个层面都有充分沟通,包括政策和业务层面。上海市政府针对外企提供的一站式服务,令这个美国人印象深刻,“这也是为什么默克把电子科技和生命科学业务的总部设在上海的原因之一。”

安高博住在上海的苏州河沿岸,每天清晨或是傍晚,他都会和家人一起在河畔散步,“在家门口欣赏日出和日落,是每一天最奇妙、最治愈的时刻。”他眼中的上海,不仅适合做生意,也适合生活,“这里处处都散发着浪漫的气息。”

5月11日,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的新闻发布会现场,顾军也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发出邀约——上海的每一处小角落、小公园,江边、河边,都值得去看看。

此前,上海提出“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经过无数次征询意见、落地改造、再征询意见,黄浦江沿岸45公里、苏州河沿岸42公里的珍贵江景最终“还江于民”。于是,经常有人在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戴着耳机慢跑,也有人裹着头巾骑车,退休的阿姨们也能轻松找到一处空地架起音响,跳起潮流广场舞。

“稳定”为年轻人创造机遇

稳定,是上海打动世界的一个关键因素。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为例,上海持续发力,政策支持长期保持稳定。

一批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陆续在上海建立运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共有17个。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从2012年的3.2%,提高到2022年的4.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万家。

“如果让我再年轻一回,我一定会在我30岁那年选择到临港去读书、工作。”说这话的,是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陈信元。他口中的临港,是一个距离上海市中心近100公里的区域,毗邻大海。

今年9月,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首批41名金融专业硕士将在临港开始他们的研究生学习。这片区域是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历经10余年,人们对它的感受从最初的“不太信任”变成如今的“确定会变好”。

“这里是上海新兴金融的试点区域,我确定,未来会有很多特殊金融政策在这里诞生,成长性、确定性佳,适合年轻人。”陈信元自信满满地向记者展示了上财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的校舍和师资,“这将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高地。”

公众对这片沃土的“确定感”,是从这片区域长期稳定的政策和发展中得来的。从最初的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3所高校导入,到后来众多知名中小学校在这里设立分校,再到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项目的落地,临港发展的每一小步,都是上海发展的缩影,也是对上海稳定发展的最佳诠释——发展的决心不动摇,发展的脚步不会停。

注重细节,一网通办

上海还是一座“细节感”满满的城市,小到一块中英文双语的指路牌,上海人都会细心琢磨,与国际接轨。

上海大数据中心展厅一楼展示厅的大屏上,一个个跳动的数字代表着市民和法人正通过线上线下办理各种事项。5月11日14时,当日办件受理22万余笔,其中网上受理量超过19万笔。

这些数据都汇集到了上海“一网通办”平台。这个平台得到过联合国的“点赞”。“一网通办”经验作为经典案例,被写入《2020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最打动联合国专家的,是它打通了线上与线下,考虑到了不同群体对政务服务的不同需求。这正体现了联合国“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理念,也是其相比部分发达国家“全程线上服务”模式的最大不同。

上海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一网通办”平台的累计办件总量超过了3.5亿笔,日均数据为33.1万笔;平台上实名认证的用户超过7800万人,法人用户数达到316万。

2018年,上海率先提出“一网通办”改革,核心是“业务流程的革命性再造”,即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对各部门内部流程和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流程进行重构优化。

5年来,上海“一网通办”不断提升服务能级,个人和法人办事的高频事项都汇集到了平台上,包括从出生到身后事的个人全生命周期;企业开办、税费缴纳、清算注销等。

以医疗付费“一件事”为例,上海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传统医疗服务流程中,市民就医要耗费大量时间在反复排队上。同时,鉴于2019年年底之前国家医疗保障局尚无“脱卡支付”政策途径,医保患者的移动支付需求问题凸显。

为此,上海市卫健委积极协调医保部门,寻求国家医保局指导帮助,推进医疗付费“一件事”工作。截至2020年8月24日,上海已实现全市410家公立医疗机构“脱卡就医”“信用就医”全覆盖。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朱俊伟介绍说,“一网通办”改革既关注办事便利性,也关注服务普惠性,对老年人、残障人士、外籍人士提供针对性服务。2021年起,上海大数据中心对“一网通办”总门户和“随申办”App进行了无障碍改造;针对老年人群体,推出“随申办”长者专版;2020年11月,同步推出“一网通办”PC端网站和“随申办”移动端的国际版,帮助境外人士来到上海、融入上海、留在上海。(记者王烨捷 魏其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