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基础设施加快落地,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开工,为拉动投资增长、稳定经济复苏提供了动力。长期以来,投资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要精准把握投资方向,完善投融资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投资的转化效率和效益。

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今年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与上年全年持平。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但是基础尚不牢固,国内需求不足制约明显,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仍需更好发挥稳投资的关键作用。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与加快经济回升步伐,投资是比较活跃且带动作用强的因素。投资具有双重效应,作为支出中的一个重要且容易变动的部分,通过对总需求的作用而影响短期产出水平,又通过对资本形成的作用影响潜在生产能力和总供给,左右长期产出水平的增长趋势。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有利于从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当前需求两个方面共同发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面对多重风险挑战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亟须投资在重大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看到,我国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仍然受制于人,在诸多领域存在“卡脖子”现象;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中西部地区、农村和边远地区公共设施的可获得性和公平性有待增强;粮食、能源安全及其物资储备保障能力不足,能够应对重大灾害冲击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欠缺,这些需要进行投资的超前布局。

目前,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约束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进一步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近年来,受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约,我国增量资本产出率明显上升,生产同样的每单位产出需要更多的资本投入。未来不是要继续追求投资的大规模扩张,而是要着力提高投资的转化效率和效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如何选准选对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的着力点?从供给端看,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产业转型、健全基础设施;从需求端看,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稳定增长。

要按照自主创新要求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速提升高技术产品的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要聚焦国家战略需要优化投资布局。适应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需要,构建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高度结合的综合基础设施通道体系;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提高战略性资源的供给和保障能力;在断链风险较大的领域,完善产能备份和多元化供给方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弹性韧性。

要适应品质提升需求确定投资方向。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人口集聚能力提升,引导投资向这些区域进一步集中;推动县城和特色城镇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成为实现就近城镇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新载体;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和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宏观调控政策要聚焦提高投资效率。通过政府投资对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以及政府资金对民间投资的撬动作用,不断改善市场预期,扩展内需发展空间。优先将资金投向边际收益好、动能提升快、带动效应强的重点领域,更多安排能够带消费、扩就业的“一举多得”项目。同时,减少低效和无效投资,防范地方债务危机发生。

当前,要继续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投资动力活力。首先,要坚定扩大改革开放,不断优化投融资环境。完善支持民营经济的法治体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标投标等方面,营造统一、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清除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稳步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全面提升高水平对外开放能级。

其次,要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加大中央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优化专项债投向领域,下沉专项债使用方向,拓展专项债用作资本金的范围,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

此外,要健全项目投融资机制,畅通资金融通渠道。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扩大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促进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序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健康发展。通过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城市开发模式。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