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all先生

连续14年位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全球最具幸福感城市TOP10的唯一中国城市,年轻人心目中宜居城市TOP3。

在今年开年,成都也成功跻身第七个跻身“2万亿俱乐部”城市,成为创投圈的“香饽饽”。


(资料图片)

这座以“火锅”著称的城市究竟有何种魅力?

为什么能实现“人民幸福,安居乐业,经济活跃”?为什么享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01

成都人的幸福是“松弛的”

相对于可以用一众宏观数据指标衡量的“经济力”,一个城市的“幸福力”微观地体现在城市的每一幅“画面”之中。前段时间,去成都出公差,有几个景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是,成都人民对于“晒太阳”的热爱。

看项目的两天,运气不错的遇上了晴天。上午冷冷清清的城市,到了临近中午,太阳初展露,人就渐渐多起来,下午有暖阳关照的时候,目之所及的公园绿地、城市商圈,基本都铺满了人,似乎“得空闲”在这个城市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工作日下午的COSMO

印象最深的是Regular和包裹它的公园。

藏在公园地下的Regular里,咖啡轻食、生活方式的文艺小店与绿植交错,小年轻们随意的坐在门店外面,晒着太阳喝着茶,宠物也占着个座。

工作日下午的Regular

而与地面直接相连的城市公园里,公共座椅上坐着退休的大爷大妈,游乐广场上有奔跑的儿童。

不同年龄的老中青三代,交汇在阳光里,一致的表达着对自然、对生活热爱。

Regular的地上公园

第二个是,购物中心里推着婴儿车的宝妈都很自如。

对于成都商业最深刻的印象是,在每个购物中心,都可以看到推婴儿车的宝妈、宝爸,而且他们都很自如。

不论是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如太古里、ifs,还是奢侈场SKP,亦或是青年潮流定位的cosmo,还是恬静于一隅的Regular。

Regular一隅的一家三口

如果说,太古里在市中心,难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人,那如SKP这样的重奢场,似乎也没有让生活在成都的人感到“敬畏”。Dior快闪的劳斯莱斯模型车旁,就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母亲在给踉踉跄跄勉强站起来的小朋友拍照。

Dior快闪旁拍照的小朋友

Cosmo这样一个平均客龄20岁出头,摆着DJ打碟市集,各家潮店齐放的YOUNG到极致的场子里,也能看到带着宝宝的打怪新手。颇有意味的是,婴儿车与“少女百货”的同框。

少女百货 门口 等“少女妈妈”的爸爸和婴儿车

推婴儿车,意味着有一个学龄年前的带有无数种情绪可能性、生理需要的小生命,意味着穿梭,行走自如性的降低。如果他们都能自在,不带一点拘促地穿梭在商场里,那说明这个地方的场是有包容度的,人是有人情味的。

SKP里推着婴儿车逛街区的亲子们

而对室外的热爱则意味着城市里有足够的室外公共空间,以及城市里的人有心思去生活。

这背后代表的是他们的思想有冗余,除了对自身的关注,对世界还有足够的好奇心,愿意与城市、与人产生更多的链接。

这让我想起来,到成都的第一天,接近中午,办理入住的时候,酒店还没把房间清出来,于是我坐在一楼大厅里边办公边等外卖。外卖小哥进来看我在做推文排版,和我就新媒体推广相关的工作交流起来。

习惯了平时上海外卖小哥每天凶巴巴、火急火燎的送完外卖马上赶往下一单,成都的小骑士们让我感到些许意外和欣喜。

他们的精力似乎还没有被工作全部耗光,急功近利之心,效率感似乎没有那么凸显。而愿意与陌生人主动交谈,也说明他们一直在被温和相待,还相信人与人之间本真的温暖。

角落里聊天的小年轻

包容、人情味、好奇心、温暖,这些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多了几分感性,少了几分理性。

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在这个城市里的人,足够的“松弛”,在效率之外,还愿意用直觉去感受生活。

02

松弛来源于城市的包容底色

去年采访一些新锐生活方式品牌主理人,问起拓展城市,他们答案相当一致——“成都”。之前的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是成都,从这些观察“镜头”似乎让我感受到了些缘由。

这些新锐品牌,多是生活方式品牌。

既然是生活方式,那至少得有生活。而 “新”意味着革新、迭代,“新东西”的成长是需要包容、理解、开放,以及试错成本的。

这一点,骨子里沉淀着包容基因的成都似乎也有,遍布成都的广东、湖北、江西会馆,就是最好的见证。

多元融合带来的包容土壤,也在吸引着更多人,毕竟,相较于北上广深四城30.4的房价收入比,成都房价收入比仅12.6。同样是大城市,起码在成都,实现安居没有那么难。

这次去成都见了一个99年的妹妹,德阳人。去年考研失利,她就回成都找了份工作先做着。聊起日后发展,她说不确定,可能就留在成都吧,房子也不贵,压力不大日子也舒服。

涌着年轻人的成都商场

有这样想法的也不只是年轻人。

身边有个关系挺好的西北朋友,他爸妈年轻的时候跟着单位去了新疆,在那边待了大半辈子,最后和圈子里的同事们一起定在了成都养老。问起理由,说是舒服,热闹,环境不错,也有的玩。

COSMO门口的爷爷奶奶

记得当时在成都,我微信的聊天框里说的最多的就是“哇,成都打车真划算”。感谢成都让我浅尝了一下“打车自由”。

与大城市“立业先于安家”的不同,成都一直在告诉大家“先安居后就业” 。这话也不只说说,一系列落户政策、人才补贴,也切实在做。再说了,这话它听起来就舒服呀,就像有人告诉你,“我信你,你先留下”。

从2010年的1405万人口,到第七次人口普查的近2094万人口,成都成为了全国第7座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的超大城市。

大概正是这种如海般“纳百川”的姿态,让它有着沉稳的慢性子,亲和地、不疾不徐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力,持续地吸引着懂它的人到来。

03

“包容”吸引着更多可能

2022年 成都GDP超过2万亿,排名第7

2022年 ChatLabs发布的奢侈品消费城市榜单里,成都排名第5;

2022年 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十强城市榜单TOP5

2022年 福布斯中国消费活力城市TOP6

GDP的数值是理性的,但创造GDP的人是感性的,消费更是感性的。

成都这座城市的消费活力,比GDP排名高,至少说明了这座城市里的人,不仅能理性地赚钱,还敢感性地花钱。如果说,“能赚钱”来源于人才、产业,可以被“政策”鞭策。那“敢花钱”,则更真实地反映了人的状态。

“敢”意味着“不畏惧”和“有希望”。

大概就像“没什么事儿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的敢。放眼今朝,做好今日,放下焦虑,坦然拥抱生活本身,去创新、去尝试。同时,也心怀有希望,相信如今的安居乐业、美好生活还能延续。

成都夜空最闪亮的两个字

有这样的底气,也难怪会诞生一众新品牌、新商业。想想我们自己,好像也只有在有冗余的情况下,才能更从容地去尝试新东西,才会不害怕试错成本。创业者是这样,消费者也是这样。

对比北上广深的高强度快节奏,成都似乎在以“反内卷”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生长模式,包容并守护着每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每一个创意以自己的形式生根发芽,就如COSMO门前拍照的爷爷奶奶,老红砖房里“长”出来的新中式茶馆。

走在不知名的小巷子里看到的 新旧茶馆

随着生于互联网、几乎不为温饱发愁的90后、00后成为社会主力,个性、多元的价值观会成为主色调,对城市的需求也会从“保生存”转变为包容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美好生活。

商业,终归要落到人,链接人。人能自在、个性地自我生长的地方,自然也会有与他们共语的商业。

就像,成都街头近10,000家茶馆,以老、中、青的各色面貌,自在而从容的生长。

原来,那些品牌主理人说的“成都”,是这样。

那些,北上广的年轻人,想来的成都,是这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