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腕儿
【资料图】
作者/怜舟
“结账那一刻,当绝味鸭脖秒变绝命鸭脖时,你会选择先质疑它的价格,还是他们门店的抓货机制?”
01
2022年让创业者们,很是无奈。
在低迷市场的映衬下,摇摇欲坠的业绩走势,更增添了几分悲凉秋色。
这段时间,业内外都讨论到一个话题,就是复苏。
何时复苏?2023年会不会是个复苏之年?这个问题留给各位创业者们了。
不过,一家公司能不能复苏,还得看自己。
最近,线下卤味“老大哥”绝味食品,首当其冲带来了卤味行业洞察题材。
恰好就此讨论下线下卤味业态。
据绝味前几天公开的业绩预报显示,预计2022年实现营收66亿-68亿,较上年同期增长0.78%-3.83%。
净利润方面,预计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为2.2亿-2.6亿,和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3.49%-77.57%;扣非净利润为2.5亿-2.9亿,同比下降59.69%-65.25%。
这一通跳水,有跳水运动员的风采了。
看着这份有些离谱的业绩,绝味表现的还是很淡定的。
虽然业绩很尴尬,但毕竟是一家上市公司,体面还是要有的。
体质有没有问题没关系,首当其冲要先稳住投资者的心。
疫情之年,肯定是疫情的问题。
“部分工厂暂停生产与营业,对公司销售收入及利润造成一定影响。公司在疫情期间加大对加盟商的支持力度,导致销售费用增加较大,原材料成本上涨,造成对毛利率的负面影响。”
疫情拉高了原材料价格,就算提前做准备,减少了库存,多宣传、多开店、多研发、多借款、涨价…一通操作后,绝味还是亏了。
毕竟做了十几年鸭脖,这种解释也很体面。
绝味食品公关部也延续着中庸的底色。
发了采访提纲的邮件,对方说,按邮件时间先后回复。
排队等待中。
以高标准著称的绝味,上市五年后,遇到有史以来最严峻的业绩溃败。
如果说疫情的出现是场偶然,那么绝味的业绩轨迹,更像是他们描绘“万店”宏伟蓝图后的必然。
02
走到瓶颈期后,迟迟不能出成绩,绝味只能让自己看起来更努力。
通过绝味食品最近公布的业绩预报,2022年的绝味过得并不好。
不增收,反降利。
在过去一年,绝味全年抛开营业成本开销后,几乎没卖出几根鸭脖。
钱都花到哪了?
通过绝味2022年半年报,便可看出几丝端倪。
据绝味食品2022年半年报显示,他们报告期内收入33.36亿,较去年同期增加了6.11%;扣非净利润1.51亿,同期减少了68.57%。
业绩跳水在去年上旬就已经出现了。
报告期内,绝味食品的营业成本由去年同期的20.56亿,上浮16.8%至24.01亿。
绝味食品对此解释,营业成本增加主要系原材料成本上涨。
翻译翻译,可以重新理解下:
鸭货等原材料涨价了,营业成本半年就增加了4亿。
按理说,像绝味这样的头部企业,对市场环境判断会更加精准,能更好的避开原材料上涨,提前做好准备。
绝味也是这么做的。
在绝味2020年财报中,即便销售量出现轻度下降,为1.09%,但他们的鲜货类库存量还在增加,相较于2019年增加了13.89%。
证明从一开始,绝味对疫情环境预判还是偏向乐观的,因此增加存货,为新一年鸭脖大卖做准备。
到了2021年,绝味嗅到风险了,及时降低鲜货类库存,下降了12.74%。
就2022年半年报来看,即便绝味缩减了库存,他们的原材料成本还是多了4亿。
是绝味度市场判断水平不行?还是鸭脖销量太大了,临时增加购入鸭货原材料?
后来购入的高价鸭脖,带来了4亿的成本。
既然如此,增加的原材料售出鸭脖带来的收入,都去哪里了?
这并不是绝味业绩跳水的核心原因。
绝味的销售费用为3.96亿,相较于去年的2.15亿,上涨了84.52%。
还有研发费用为1508.2万元,同比增加了55%。
疫情强管制的时候,绝味逆势出击,光做广告、研发就花了2亿多。
还继续开新店。
此时,绝味有14921家店,报告期内新增加了1207家店。
大笔支出,但利润微薄,绝味负债累累。
2022年上旬,绝味的财务费用,也就是借款利息的支出,由去年的24.03万增加到了807.9万,增幅达3261.75%。
大规模开店、做广告的绝味,负债同比增长,构成了一种虚假繁荣。
绝味在内耗。
总结几个有趣的地方。
疫情就算增加了经营难度,在收入不好的时候,可以保守经营,待形势扭转,继续描绘万店宏伟蓝图,都不成问题。
绝味很着急。
即便疫情期间,也要逆势出手,搞研发、开新店。
只能说明一点。
他们业务运转本身就有问题。
03
疫情期间人人自危,其他几家卤味上市公司,同样有点难。
据周黑鸭公布的2022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营业收入11.82亿,相对于去年同期的14.53亿元,收入下降了18.7%。
与之对应的是,周黑鸭的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为1837.7万,相对于去年同期的2.3亿,减少了92%。
不同于绝味的加盟模式,利用轻资产杠杆迅速完成万店连锁。周黑鸭属于自营门店,所有门店统一管理。
去年上旬,他们的自营门店收入为5.8亿,相较于去年同期的8.97亿,减少了约35%。
线下门店不赚钱,以线下为主的公司,业绩就比较差。
另外是煌上煌,据他们2022年业绩预报,扣非净利润大约在200万-1200万,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17亿,缩水了98.3%-89.78%。
2022年上旬时,煌上煌的营业收入11.82亿,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4.07亿,下降了约19%。
他们的归母净利润,也由去年同期的1.5亿,下降至7991.55万。
近半的缩水幅度。
还有去年9月份上市的紫燕食品招股书提到,在2020年、2021年至2022年上旬,他们营收分别是26.13亿、30.92亿、2.34亿。而2022年上旬的归母净利润为9331.94万,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7.16%。
营收和净利在2022年,都下降了。
他们发布的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营业收入为11.05亿,同比增加14.05%;归母净利润为1.06亿,同比减少21.4%。
连同绝味,会发现在2022年,线下卤味行业的利润整体走下坡路。
通过这三家公司的财报,看到最多的解释是,受疫情影响导致收入下降。
疫情期间开一天,关一天,生意肯定不好,可以理解。
不过,你琢磨琢磨,四家头部品牌受干扰程度这么深,是什么原因?
像绝味这样,就算搞新品研发、开新店、涨价都于事无补。
短期像是疫情所为,长期来讲,线下门店业态貌似走到了尽头
04
在这一刻,市场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
业绩下滑,就是疫情的错。
疫情肯定有错,这点毋庸置疑。
新腕采访到了卤味品牌火号创始人黄山。
他表示,“其实在2020年和2021年,疫情管控的比较严格,倒没有太大的影响,主要是2022年上海的那波疫情,一直到年底就比较艰难。”
在与卤山川联合创始人何会君交谈时,对方也提到了当时疫情环境的严峻性。
“疫情前两年其实还好,主要是去年一年会比较难。”
他们主要在天津开连锁店,聊起去年疫情的遭遇,还是不住的叹气。
是很难。
“那会是静态清零的末端,管控是比较偏激的,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停半个月,这种情况持续了半年,对线下餐饮来说是比较难熬的,影响非常大。”
频繁关店,央企方面针对不同地区给予一定的减房租举措,
“也是杯水车薪吧,对企业造成的压力,也分担不了太多。”何会君说。
所以说,开新店不能拉高业绩。
大家可以琢磨琢磨,绝味为什么要冒雨开一千多家加盟店呢?
资本市场估计不买账。
门店关闭只是疫情严峻性的其中一个折射。
原材料也涨价了。
黄山告诉新腕,“从乌俄战争开始,原材料涨幅就非常大,2万多的原料能涨到3万多。”
原料上涨是综合性因素导致的结果。
“国外疫情很严重,影响了生产力,货源会减少。有限的货源在运输时,中国管控又非常严格。货从海外运输过来时,海运效率低了,进关前还需要停留一段时间,需要消毒杀菌。所有的仓储费、销售费用等等加起来,经营成本会直线上升。”
不是鸭脖贵。
是鸭脖产量少了,运输成本贵,仓储市场拉长,所以成本就上来了。
原材料上升,干扰到企业的利润水平,就需要通过提价来对冲。
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即便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让创业者们叫苦不迭,大家仍然咬紧牙关,不涨价。
“不敢涨价,价格和之前一样不变。最终结果是,利润被一步步的剥夺,之前可能达到50%的毛利,现在可能只有30%多。毛利降幅都这么大,别提净利润了。”
其他品牌同样表示,没有提价。
消费者对卤味涨价很敏感的。
在哪家买鸭脖不是买,不行就自己回家做。
拼多多上到处是鸭脖卤味调料,总有一款适合你。
去年“年轻人不爱吃鸭脖”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有网友在微博表示,“下班时,想吃鸭脖,骑车到常路过的鸭脖店,然后发现是7块钱一根,涨价了,原来是5块,后来是6块。算了吧,感觉太贵了……”
有网友也解释了年轻人不爱吃鸭脖的原因:
涨价、口感单一和卫生问题。
消费者对卤味价格很敏感。
绝味耐不住了。
去年,绝味食品在年初时将部分产品提价5%,年中再次涨价。
像是绝味的招牌鸭脖,半年内每斤涨价了4元,招牌鸭脖由原来的6元/个涨价到8元/个,涨幅达到30%,另有部分城市,连鸭舌都涨到178元/斤。
一个鸭舌7、8克,按8克计算,一斤能买个62个。
178一斤,每个就将近3块钱。
就绝味精心培养店员的抓货水平,要20,抓40。
称完、包好了,你买不买。
不好意思说太贵了。
被刺一刀,下次不敢来了,怕又被按在称上。
年轻人对卤味价格表现出极高的敏感度,可以分两方面看。
一方面是疫情原因。
去年一整年,裁员相关的新闻构成了疫情经历的主基调,加上降薪等一系列负面影响,面对太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家在消费方面有了更多克制。
年轻人可算学会攒钱了。
据央行存款类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资金及使用情况数据,截至2022年12月末,住户存款为1212107.38 亿元,其中活期存款为388399.11亿元,定期和其他存款为823708.27亿元。
相较于2021年末,去年住户活期存款增加了4.09万亿,定期存款增加了13.81万亿,合计存款增加了17.9万亿。
大家尽可能避免高消费项目。
把钱存起来,增加安全感。
看着消费者严谨的消费态度,消费品赚不到他们成长的学费了。
另一方面是产品问题。
与卤味品牌创始人交流中,对方也说,“涨价了,消费者就换家买,反正卤味都差不多。”
新腕曾在《卤制品如何走出同质化泥沼?》一文中写到过,卤味本身是为了满足休闲便利的生活,但卤味原料无外乎鸡、鸭、牛、猪等。
像是兔子这类小众型品类,虽然受众不多,但涉及饮食习惯,多数人都不太能接受。
就算大家吃腻了猪、牛、鸡、鸭,还是不愿意吃没吃过的动物。
卤味产品更难做了。
绝味、周黑鸭们很焦虑,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像是龙虾就是款新产品。
仍有消费者喊,太贵了。
“绝味一点点虾尾就100+啊”……
不止是贵,还有“低消”要求。???????????
之前在绝味买鸭脖,只想要15块的,店员直接一大把装进袋子称,装好后,30块。???????????
都装好了,那就付钱吧。
原来自己不是孤独的。
不少网友都有这样的经历,抓货还要专门培训。?????????
果然是绝味业绩的第一抓手啊。
像这种线下卤味店,以社区周边选址为主的业态,消费者很容易没有新鲜感,对卤味品牌提出更高的要求。
强买强卖,产品还都差不多,换你你还去吗。?????????
除此之外,新腕注意到会有消费者自行购买卤料在家卤鸭脖。
当年大家走进绝味店里,只是要买个鸭脖。
既然那么贵,那就自己做,要不就换一家。
商业有三角模型,放在卤味行业,分别是优质产品、高性价比的价格和品牌力。
模型的成功,意味着消费者对产品口感、价格和卫生程度的认可。
能被消费者以行为“抵制”,还是绝味触碰到了线下卤味行业的底线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线下,卤味行业由路边摊、小作坊,到全国连锁品牌规模,说明消费者对卤味还是很钟爱的。
后疫情时代过去了,虽然卤味行业受了打击,不过,在疫情中能坚持下来且不涨价的品牌,显然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而绝味,在疫情中选择了涨价,随之而来的业绩跳水,是消费者失望的表达。
绝味是倔强的。
如果线下门店品牌卖鸭脖有段位,疫情期间,像新锐品牌这类任由原材料涨价,开一天关一天,默默埋头卖卤味的,不涨价的,算一级;
像周黑鸭这类卖多卖少先这么往前走,也不增加成本,疫情期间赔赚都可以,算二级;
绝味这种,疫情也要抓紧开店、花2亿打广告、做研发,没人进店也要推新品,可谓是王者。
满身倔强。
业绩预告公布前期,绝味是否还记得那些年“万千宠爱,有恃无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