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all先生

撰文/Mr. Mall


(相关资料图)

12月7日,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新十条”发布;13日零时起,行程码正式下线。为期近三年的防疫措施,彻底转向,全面放开已成既定事实。

但仍笼罩在新冠肆虐阴影中的整个经济社会,并没有因为政策的调整,而迅速“重启”。

12月12日,本是“双十二”促销的日子,位于北京最繁华的西单商圈的西单明珠商场却因为感染人数太多,“全楼商家的平均到岗率已不足20%,一线管理人员的到岗率也不足15%,全天进入商场的客流人数少之又少”,而发布通知,除B1、F1及F8层餐饮外,其它楼层暂停对外营业,营业时间也缩短至午11:00-18:30。

北京西单明珠商场公告 | 来源:网络

尽管,在消息爆出后,商场方称已取消了该通知,但一个我们并不愿意,却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已经出现:

全面解封之后,无论是基于对疫情传播的恐惧;还是因为感染了病毒而导致的隔离,线下商业的经营,走入了一段“至暗时刻”。

01

解封后,各地商业如何?

从整体来看,首先要强调的是:政策的调整,对于实体商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从多家全国性商业地产开发商处了解到的数据,近六日(12.07-12.12)它们所经营的商场总客流量,与“新十条”出台前的6天环比,都有超过2位数的增长。

原因是,其中多家商场,正是在“新十条”颁布后,才得以重新开门经营。

但放开后的经营数据,不说报复性消费,即使离正常水准,也相去甚远。这几家开发商旗下加起来超过200个项目的客流,同比去年12月,平均下跌超过33%!

如果按照日均客流量4.5万人次来算,那么相比于去年,每个购物中心每天都损失了超过15,000人次的顾客。

空荡冷清的商场中庭 | 来源:网络

而从各地的具体情况来看,根据疫情传播的不同,经营局面有明显差异。

1.河北

处于疫情扩散和高发阶段的河北,几乎是一片萧条。某券商的分析报告指出,已经度过初期医疗挤兑期的保定,门急诊需求明显下降,但消费尚未见到复苏。当地最大的商场18:00即关门,各类餐饮也都以外卖为主。

保定商业恢复状况 | 来源:券商报告

而疫情仍处在上升阶段的石家庄,整体在外人流、车流比11月15日更差,地铁、菜场等的人流整体更弱。

我问了河北的小伙伴,他和他的大部分团队都“阳”了,原先日均4、5万客流的商场,如今一天只有几千客流,各个店铺也因为营业员陆续中招而无法维持稳定营业。

我和河北同行的聊天

2.北京

在政策转向前,每日就有大几千号阳性病例的北京,情况并不比河北好到哪里去。

根据北京市卫健委的介绍,12月11日,北京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这一情况下,大部分人选择了居家,单位到岗人数都很少,商场更是冷冷清清。

根据界面时尚记者的走访,12月13日下午2-3点的北京SKP十分冷清,一楼只有零零散散几个消费者走动。过去需要排队的香奈儿和爱马仕,现在已经可以直接进入店内。并且许多店铺均在门口贴上了“暂停营业”的标语。

《经济观察报》称,多家影院人员和餐饮公司拒绝了他们的采访,“要处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比如员工感染带来的岗位人数短缺。”

空空荡荡的北京SKP | 来源:界面新闻

3.天津

从周日开始,紧邻着京冀的天津,大街上和购物中心里就不见了人流。天津的同行告诉我说,现在的客流量大概也就平时的30%。

4.重庆

刚从封控中走出来的重庆,居民出行意愿谨慎,消费需求恢复较慢。券商报告指出,商场、超市、购物中心和百货整体客流较少,已开业的餐饮客流仅恢复至疫前约1-2成,晚高峰也仅1-3桌,倒是外卖运力充足,近期订单有显著提升。

5.上海

我所在的上海,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认真听“张爸”的告诫,不跳广场舞、搓麻将、聚集聊天。商场等公共室内场所也受此影响,告别了往日双旦旺季的汹涌人潮,显得分外冷清。

据《新闻晨报》报道,12月12日周一的上海地铁客流量为982.5万人次,同比上周一(12月5日)减少了7.2万人次。地铁商铺的营业员也认为,这几天的乘客也不如前些日子来得多了。

上海地铁客流 | 来源:新闻晨报

6.西安

西安各类业态整体处于逐步修复中,但是修复速度不一。据我了解,某央企项目客流环比开放前,有两位数的增长。

餐饮方面,整体来看,主打快速、便捷的简餐比正餐类恢复程度更优,连锁餐饮品牌较普通品牌恢复更优。

7.济南

济南在放开之后有了恢复,但也相对较慢。政策转向之前,购物中心处于几乎无人状态,12月6日之后开始有一定人流,零售销售量增长为个位数。

据某券商统计,12月9日周五晚,魏家庄万达广场4层几乎所有餐饮商户,仅有1-2桌到店用餐;周六晚相同时间段,大部分上座率提升到30-50%,存在部分商户接近满座。

济南商业恢复状况 | 来源:券商报告

8.沈阳

据某券商调研指出,沈阳购物中心客流恢复度不佳,但超市客流有明显上升;恢复最快的是菜市场,政策调整后“客流立刻恢复到上轮疫情前”。

比较特别的一点是,尽管餐饮复苏不佳,但KTV却出现了包房不足的火爆场面。

沈阳商业恢复状况 | 来源:券商报告

当然,也有部分城市,消费呈现了较为积极明显的回暖态势。

9.成都

自9月之后就未有大规模封控和疫情的成都,消费的恢复速度要明显快于重庆。但这其中,社区街边业态恢复度高于大型商圈,街边餐饮的客流亦优于购物中心,热门的街边店恢复到了大概80%。

成都春熙路街头 | 来源:网络

10.广州

被憋久了的广州市民,恐怕是最果断走出家门的。据自媒体“餐饮O2O”的报道,恢复堂食的首个周末,广州多家连锁餐饮就迎来客流高峰期。例如周末两天,海底捞广州门店接待顾客近6万人次,其中海底捞广州佳兆业广场店“排队高峰期从下午五点半持续到近晚上十点”。

呷哺呷哺位于广州天河区的门店在12月1日的营收比平时增长了近一倍,当天营收在全国门店排名第一。

广州餐饮复苏情况 | 来源:餐饮O2O

只是在庆祝复苏的时候,时不时出现的“阳性”病例,又会给正常的经营带来新一轮挑战。

上面多渠道统计的10个省(市)的商业复苏情况,从特征上来看,和我从某大型连锁公司了解到的数据相接近。

该企业旗下项目,“新十条”出台后的上一周,华北区域的客流尚不到去年的30%;山东区域大概恢复到了40%;华中区域恢复了六七成;华南区域大概有七八成。

我想,这应该能表达出目前防控新政出台之后,各地的商业基本面情况。

02

“至暗时刻”,或正在到来

从上述各个城市的商业运转情况来看,我觉得大概可以描述出这样一个发展路线图:

第一阶段

病例数较少,受疫情冲击较小的城市,线下消费在全面放开之后环比回暖。

但任何一个城市,只要选择了开放,在传播力极强的奥米克戎毒株面前,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第二阶段

随着本地感染人数增加,阳性病例陆续出现在自己的朋友圈和生活圈,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少出门,少扎堆,商场客流因而不升反降。

正如《经济观察报》指出的,防控措施调整优化后,观望、犹豫、担忧仍然是这个过渡期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

第三阶段

在疫情进一步扩散,社会面传播已经无法控制或减速时,大家自发不出门或减少出门的意愿会显著增加;商场也会因为陆续感染而无法保证正常营业。到这一阶段,线下公共场所的客流会进一步下探至冰点,甚至比放开前更惨淡。

第四阶段

这一现象将持续到感染人数达到高峰,平缓运行时。尽管可能很多人已经“转阴”,医疗资源也不再挤兑,对病毒的恐慌也逐渐淡化;但感染之后的身体不适,仍会在短期内降低消费意愿,导致即使疫情传播下降了,顾客也不会迅速回升。

这个阶段将会是最难熬,也最折磨每一个经营者的时光。不开门是亏钱,开门是赔钱,谁都知道春天终于就要来了,却并不是谁都能把疫情三年剩下的种子再保存到播种的那天。

但只要疫情没有被消除,或者变异出更温和、温和到完全不死人的毒株,那么或许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被感染一样——所有的线下商业,都会在黎明前,走入一段“至暗时刻”。

03

这一次,有什么不同?

这种放开后的消费下滑,并不是孤例。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新冠疫情仍然存在极强的传播力和一定的重症率、死亡率,从防疫举措放松到人们全面回归日常消费场景,都需要经历长达数月的过程。

美国在第二阶段疫情管控政策放松(2021年4月起)以及第三阶段完全放开初期(2022年2月),原本受消费刺激政策提振的消费者信心,都出现了持续下滑,直到2022年6月疫情相对缓解后才开始回升。

韩国在2021年11月首次直接大幅放开之后,居民们反而由于自我避险,导致活动指数下行;而在之后经历了奥米克戎入侵,于2022年4月第二次直接大幅放开时,居民们的避险趋势减弱了,今年二季度消费也加快了上升。

韩国私人消费支出复苏情况 | 来源:CEIC

这些国外的启示,让此次在和同行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的最多的,是“终于快出头了”的希望。

因为和过往你永远不知道“明天能不能开门”,“会不会静默”相比,这一次,至少不会因为防疫政策而被迫停业了。

做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过去就像你码字编程的时候,有人在一旁攥着电源插头,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一拔,你的努力就会在瞬间付之东流,然后,从头再来。

而今天,虽然电脑里被人种了木马染了病毒,变慢了,但你知道,至少它可以跑起来了,要不要重启,要不要关机,你能说了算了。而确定性,哪怕是悲观的确定性,也永远好于不确定性。

老同事告诉我,他觉得,这是真正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了。

04

难熬的日子里,我们能做些什么?

所以,我们知道,开放之后必然会经历客流和销售的下探;而整体的经济和消费也终会在这之后开始复苏之后。

那么在这段日子里,我们该做什么呢?

我想,第一点是保护。无论我们是商场的管理者、品牌的领导者,还是店铺的经营者,我们首先,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放弃“与天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层面的幻想,放下那虚无缥缈、更在疫情面前不切实际的KPI,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保护好身边的伙伴们,才是疫情下最真实,也最重要的存在。

毕竟,只有有了健康,才能有未来。

第二点,是忍耐。固然每一次风险中都带着机遇,但在有些时候,忍耐比奋进更重要。尤其是在前方已知的确定风险下,慢半拍最多只是成不了先驱,但快一拍很有可能成为先烈。

所以,没开的店,可以等等再开;没搞的活动,过一段再做也行;没花的预算,宁可过期也比盲目乱撒要好。

这也是在特殊时期,对自己岗位、对公司现金流的一种保护。

第三点,是坚定。放下执着、忍耐过冬,并不意味着彻底躺平,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坚信未来,所以才会在此刻选择韬光养晦。

用更多的时间来读读书、看看报告,用更多的心思和员工谈谈心、磨磨业务。疫情之下,我们能干的事情,仍然很多。

不妨就把它当作是一次难得可以强化自己的“冬歇期”,虽然短期之内带来不了什么,但却为下半程的再出发积蓄了体力,这些差距或许就会在最后的冲刺中体现出关键影响。

三年都过来了,就算再有半年,甚至再有一年,太阳终将升起,阴霾散去、阳光普照、春暖花开。

我们一起加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