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咖门
撰文/国君
(资料图)
一向以爆品出圈的M Stand,这次对油条大饼下手了。
11月6日,M Stand在公众号正式发布了“油条烧饼”的内容,开始在早餐时段,在门店供应“咸咖啡+烧饼/油条”的组合。
这个套餐到底卖得怎么样?包子大饼们逐渐成为咖啡馆标配,对行业意味着什么?这波风潮到底该不该跟?
01
烧饼油条进驻M Stand
全国258家门店开卖
油条蘸咖啡,在行业已经不稀奇了,但看到主打轻奢风格的M Stand,也要在店里卖烧饼和油条,我还是忍不住好奇起来。
11月6日,M Stand在公众号发布了关于“油条烧饼”的内容,要在门店早餐时段,推出“咸咖啡+烧饼/油条”的组合。
从多家门店了解到,油条其实是可颂材质+油条造型,共有原味、提子味、香肠款三种选择,而烧饼则是芝麻香的薄脆饼皮,配上咸鲜口味的肉馅。
为了搭配早餐,他们还专门推出了加入咸芝士的咸口拿铁,油条蘸上咸口咖啡,让很多网友直呼既满足了咖啡味蕾,又兼顾了中国胃。
曾以燕麦曲奇杯拿铁、椰子蛋咖啡出圈的M Stand,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都是潮流和调性的代表,此次突然在258家门店里,卖起了油条大饼,这种冲突和碰撞,让很多顾客产生了新奇感。
无独有偶,在上海,还有一个叫做乔咖啡的品牌,曾以10元的“包子+咖啡”组合走红。
乔咖啡创立之初,定位就是中式糕点+咖啡的品类组合,在这家店里,不仅可以吃小馄饨配咖啡,且烧卖、咖喱角、叉烧酥、蟹壳黄都可以搭配咖啡。
店里的“现烤蟹壳黄+拿铁”、“现蒸状元糕+美式”等搭配,还成为顾客们的必点菜单。
联想到前段时间和府捞面旗下的“中式快餐+咖啡”模式,盘点这波趋势,我发现,之前多是独立小店在玩的“煎饼果子配咖啡”,现在连锁咖啡品牌也关注到了,并且开始采取行动。
未来包子油条大饼会成为咖啡馆的标配吗?连锁品牌的入局,对行业意味着什么呢?
02
油条大饼,会成为咖啡馆标配吗?
在1年前,武汉的“油饼包烧麦”咖啡套餐,周末最高能卖400份。
半年前,上海富民路上有一家“煎饼果子咖啡店”火了,不少网友不惜排队一个多小时,“煎饼果子咖啡”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上海老字号的春风松月楼推出“咖啡+菜角”早餐组合,在广州、汕头等地还出现“咖啡+肠粉”早餐店;天津有只卖“咖啡+包子”的咖啡店,昆明葵柠咖啡推出“梅干菜扣肉饼+咖啡”……
每一次中式小吃与咖啡的碰撞,都能吸引大波关注度和流量。
不得不说,越是“土到尘埃”的民间小吃,与咖啡结合后,就越能激发出冲突效果,牢牢拿捏年轻人的好奇心,全国各地的咖啡馆都在尝试。
但其实大家大多时候,是把中式小吃当成了制造话题、吸引流量的产品,这些小吃+咖啡的搭配套餐,有的是限时销售,有的是限量销售,少有将其沉淀为经典款的打算。
但最近这一波,连锁品牌纷纷入局,让这件事有点不一样了。
首先是在标准化和供应链上,慢慢有了雏形
比如M Stand的油条,使用可颂材质,三方配货,在门店简单烤制的方式出品,就已经在供应端和标准化上,打出了一个样板。
又如和府捞面旗下的“拌面+咖啡”门店,从产品、供应链、动线、人员、运营等,都在探索一条新的生意模式和盈利模型。
相比于独立门店,有资源的连锁品牌,更有实力试错,也更有能力解决模式和供应链的问题,为包子油条大饼进入咖啡店打了前站。
从吸引眼球,到实打实为生意考量,目的也变了
网上有一个段子,“你今天早餐吃了什么?”
“烧麦+埃塞的手冲。”
“这样搭配不会很奇怪吗?”
“不奇怪啊!烧麦吃完有点腻,喝杯酸的手冲刚好可以解腻,完美!”
事实上,咖啡搭配中式小吃的做法,最早是出现在国外的唐人街,一边满足在外华人传统饮食的习惯,一边满足大家对咖啡因的需求。
不得不说,中国胃,只有热食,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更重要的是,在消费端有真实的需求存在。
在很多包子油条+咖啡的套餐评论下,我发现很多消费者由衷的感叹,“太懂我了,我都是这么吃的。”
相比于面包、三明治配咖啡,烧饼油条与咖啡的组合,似乎更符合中国消费者对“早餐”的定义。
其实,无论是三明治配咖啡还是肉包子配咖啡,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自己能吃饱喝好,然后精神满满地开启新的一天。
加餐、加小食,从下午茶扩展到早餐场景,这是咖啡店满足消费需求、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必然选择之一。
03
咖啡+小吃,这波风潮要不要跟
咖啡馆加餐食这个话题,其实是一个在行业多年争论不休,也迟迟没有定论的事情。
有一些独立小店因为盲目加餐食,导致备货成本高,最终的营业额无法覆盖因为加餐食带来的人力、空间的成本,最终惨淡收场。
星巴克对咖啡的专注全球闻名,十多年前,其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甚至因为三明治加热后的奶酪味掩盖了咖啡香而大发雷霆,愤怒地喊出过“让三明治滚出星巴克!”
但如今,早上走进星巴克,最多会有54种不同的早餐搭配,有咸口的火腿芝士蛋谷物三明治,也有烧汁风味猪肉滑蛋芝士包等随心组合。
不断调整产品线,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也是品牌发展的必然。
相比于衣食住行,饮品作为非刚需品类,特别是在后疫情时期,不少品牌都感受到了市场的寒意。
上海品牌“茶是一枝花”在疫情后上的“葱花油条三明治”,28元/个,如今在上午时段,一天能卖出几十个,再搭配一杯咖啡,都是实实在在的收入。
加入一些有味型记忆的包子油条类产品,搭配实惠的早餐组合,在现阶段确实可以提升门店的抗风险能力的,毕竟能多卖一点,就多了一丝生存的机会。
其实商业世界,没有什么绝对真理,所有“正确方法”,都是因时而异。
如果你的客户有需求,如果你能解决供应和稳定的问题,你能算好成本、效率和体验的账,就可以果断大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