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雷达财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李亦辉

蒙牛、光明等知名乳企的原料奶供应商澳亚集团,开始冲刺港股上市。

港交所资料显示,近期澳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澳亚集团”)在时隔7个月后再次递交招股书,中金公司和星展亚洲融资有限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这也是该公司在2022年10月14日递表失效后的再一次申请。

据招股书,澳亚集团是中国第一家设计、建设及运营规模化及标准化万头奶牛牧场的奶牛牧场运营商,目前业务包括原料奶业务、肉牛业务、其他业务(自有品牌乳制品的销售)。尽管公司声称为中国前五大奶牛牧场运营商之一,但其在原料奶市场产销量市占率均不足2%。

业绩方面,今年上半年澳亚集团多个指标出现下滑。例如,今年上半年公司持续经营业务的利润为2984万美元,较上年同期的8004万美元同比下降62.7%;毛利率也从2021年上半年的33.4%下降至24.5%。

业内分析认为,业绩下滑让澳亚集团的上市之路多了一些不确定性。另外,该公司不仅是新希望、明治、元气森林等企业的供应商,这些客户也是澳亚集团的股东,这种利益绑定加深和稳定了上下游的合作关系,但也要警惕主要股东话语权的膨胀,使得牧场失去定价权。

市场份额占比较低

天眼查资料显示,澳亚集团,分拆自佳发集团(UD2,新交所上市公司),作为奶牛牧场运营商,为多元化的下游乳制品制造商客户提供优质原料奶,公司自2018年起在中国拓展肉牛业务,利用既定的标准操作程序及奶牛养殖业务的经验快速成长发展。

另据招股书,澳亚集团是中国第一家设计、建设及运营规模化及标准化万头奶牛牧场的奶牛牧场运营商。

凭借母公司佳发集团自1997年以来在印度尼西亚开展相关业务的经验,公司逐渐开始在中国运营自己的奶牛养殖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佳发集团是一家泛亚洲工业化农业食品集团,在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缅甸及孟加拉国均有业务,澳亚集团的业务正是分拆自新交所上市公司佳发集团的乳制品部门。

澳亚集团进入中国后,于2004年和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在内蒙古成立合资企业,开始中国业务,建立了国内首个牛群规模超过万头的大规模牧场,澳亚持股70%。

在2008年退出蒙牛合资企业后,澳亚集团将合资企业70%的权益出售给了蒙牛,并于2009年在山东省开始独资运营第一个牧场。

据招股书,和蒙牛分道扬镳,原因在于蒙牛希望将合资公司定位为纯粹的上游行业参与者,而澳亚的战略则是在中国扩展下游业务。

2010年和2013年,澳亚集团在拿到两笔外部投资后,建设了其在国内的第二至第四个牧场,至2015年,该公司在山东已拥有了五个大规模的商业奶牛牧场。随后的4年,借助外部资本的支持,澳亚集团将牧场业务进一步扩张至内蒙古,建设了另外三个商业牧场。

2021年6月,在收购醇源牧场的母公司Falcon Dairy Holdings Limited后,公司目前在中国经营着10个牧场。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澳亚在中国拥有及经营十个奶牛牧场,总占地面积约为1.46万亩。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的总存栏量为11.14万头奶牛。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每头成母牛的年平均产奶量计,公司位列中国十大万头规模化奶牛牧场之中。根据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及体细胞数等各种主要质量指标,公司的原料奶质量一直超越市场标准。

尽管拥有种种亮眼的数据,但由于奶牛养殖行业集中度较低,在全国市场上澳亚集团的市占率仍然较低。

招股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称,澳亚集团是中国前五大奶牛牧场运营商之一,于2021年,就原料奶的销量、销售额及产量而言,公司在中国所有奶牛牧场运营商中排名第三、第四及第五,市场份额分别为1.6%、1.8%及1.7%。

和已在港股上市的现代牧业相比,澳亚集团也存在较大差距。2021年现代牧业原料奶销售量158.7万吨,但澳亚集团仅为59万吨,两者的实力相当悬殊。

另外,从2017年开始,澳亚销售起自有品牌乳制品。据悉,公司的自有品牌为“澳亚牧场”,主要销往中国的大型咖啡厅、奶茶店、面包店及点心连锁店。

不过,目前这部分营收总体占比较低。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自有品牌业务收入分别为1370万美元、1200万美元、3340万美元及1100万美元,占澳亚集团总收入的3.9%、3.0%、6.4%及3.9%。

自2018年起,该公司在中国发展肉牛业务,公司称这与原有的奶牛牧场运营相辅相成。

截至2022年6月30日,澳亚在中国拥有及经营两个大规模肉牛饲养场,饲养2.8万头肉牛,其中2.66万头为荷斯坦肉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截至2021年12月31日,就肉牛的数量而言,公司是中国第十一大肉牛饲养场企业,市场份额为0.03%。

上半年净利润腰斩

由于自有品牌乳制品销售占比不高,目前澳亚集团的两大业务支柱分别是原料奶业务及肉牛业务。

招股书称,得益于育成牛逐渐成年及收购了醇源奶牛牧场等原因,公司经营业绩稳步提升。

具体而言,2019年-2021年,澳亚集团收入分别为3.52亿美元、4.05亿美元、5.2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9%;期间净利润分别为6756.7万美元、9584万美元、1.0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8.4%。

从收入结构来看,原料奶业务占据澳亚集团的营收大头。2019年-2021年,公司原料奶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3.16亿美元、3.50亿美元、4.38亿美元,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89.8%、86.6%、83.9%。

在报告期内,公司肉牛业务收入最高是2021年的5050万元,营收占比为9.7%。今年上半年该部分业务收入为2500万美元,营收占比为9%。不过肉牛业务增长速度较快,收入由2019年的2220万美元增至2021年的5050百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0.7%。

2019年至2021年,澳亚集团的毛利率分别为34.6%、37.1%和33.7%;净利润率分别为21.2%、24.5%和20.0%。

2021年公司盈利水平下滑,主要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受行业周期性影响,面临奶价下调和原材料成本上升趋势冲击,导致其盈利能力受到考验。

进入2022年,澳亚集团的盈利水平下滑更加明显。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毛利率大幅下降8.9个百分点至24.5%。其中,公司原料奶业务毛利率为27.2%,而上年同期为34.7%。

受毛利率下滑影响,公司在上半年的利润规模也已“腰斩”。招股书披露,2022年上半年,公司的营收为2.78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净利润为2984万美元,相比上年同比下滑62.72%。

据悉,奶牛养殖的饲料主要包括青贮饲料(由玉米和苜蓿制成)、牧草(主要为苜蓿和燕麦干草)、玉米及豆制品。这些饲料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着澳亚集团的销售成本。据统计,2016年时,国内玉米、豆粕平均市场价格分别为每吨2016元、3298元,至今年春节之后时,玉米价格则接近每吨3000元,豆粕价格一度突破每吨5400元。

在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专家组组长宋亮看来,国内的原料成本大幅上涨,而国内奶价却在持续下行,饲料成本上涨会极大侵蚀原料奶企的利润。

另一方面,澳亚集团利润率走低也与原奶价格下行有关。有媒体报道称,从2021年三季度开始,生鲜乳价格在突破新高后开始一路走低。招商证券研报数据显示,截至10月11日,主产区生鲜乳价格报4.14元/公斤,较去年同期下降4.17%。

原奶价格回落,饲料价格仍处于高位,无疑压缩了原料奶企的盈利空间。

部分客户也是股东

下游客户方面,澳亚集团与全国及地区领先的乳制品制造商(包括蒙牛、光明、明治、君乐宝、新希望乳业、佳宝及卡士)及新兴乳制品品牌(如元气森林及简爱)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据招股书披露,澳亚的客户群多元化且平均售价较高。这种多元化体现在,于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老牌乳业品牌蒙牛、光明、明治等约占公司原料奶业务总收入的83%及81%,以及元气森林、简爱等新兴乳制品品牌约占公司原料奶业务总收入的15%及16%。

此外,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19年至2021年,公司的原料奶产品的平均售价分别为4076元╱吨、4371元╱吨及4789元╱吨,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1.6%、15.2%及11.5%。

能卖出更高价格的原因在于,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公司的最大客户及前五大客户于2021年分别贡献营收占总收入的27.4%及65.7%,低于其他前五大同行的平均水平76.5%及85.7%。

澳亚集团表示,这使得公司不仅能够获得更强的议价能力,亦能产生较高的平均售价水平。

不过,很多下游乳企和澳亚集团的关系,不仅仅是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公司的4家原料奶客户先后成为其股东。

2020年,明治乳业收购澳亚集团25%股权,对价2.544亿美元;2021年9月,新希望乳业宣布,全资子公司GGG Holdings Limited 以5840万美元对价获得澳亚集团在5%股权。

同样在2021年下半年,元气森林通过子公司Plutus Taurus Technology HK Limited持股5%;简爱酸奶母公司朴诚乳业通过战略投资,持有股权2.5%。

上述四家企业合计持有澳亚集团37.5%的股份,2022年上半年,澳亚集团对新希望乳业、朴诚乳业、明治中国全资子公司销售额分别为1753.8万美元、3241万美元、1030万美元。

下游乳企控制上游牧场企业,在国内并不罕见,比如蒙牛旗下的中国圣牧和现代牧业,伊利将赛科星、中地乳业收入囊中,君乐宝则收购了西安银桥乳业、入股来思尔乳业等等。

宋亮认为,原奶客户和澳亚集团形成股东关系,加强了上下游和形成稳定的购买合作关系,也是作为乳制品产业分工,形成利益连接的一种模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乳制品产业链中,目前的澳亚集团主要身份仍是供应商,拥有更强话语权是其未来在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

对上游奶企来说,如果定价权被强势的客户兼股东所掌控,出现“奶价一言堂”的情况,则可能进一步压缩其利润空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