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人扎堆瞄上酒生意
(相关资料图)
从海伦司的发家说起
2021年9月,“酒馆第一股”海伦司登陆港交所,站在巅峰的创始人徐炳忠或许会回忆起一路走来的不易,或许在盘算上市后的扩张,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仅仅一年,海伦司就经历了急速关店、由盈转亏和被迫转型。
海伦司是小酒馆经济的晴雨表,水暖水寒,都最先体现在它身上。
2018年专注直营后,海伦司的营收额就连年上升,三年增长了7亿多,门店从80多家增长到354家。树大招风,追逐风口的人嗅觉都很灵敏,小酒馆从曾经的默默无闻,变成了大家公认的好生意,不少餐饮人看到了酒水带来的丰厚回报,也都想试一试深浅。
2020年,小酒馆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期。海底捞、和府捞面、老乡鸡、湊湊、喜家德、眉州东坡……快餐、火锅、粉面、小吃,不管哪个品类都想来插一脚。这门好生意不仅吸引来了餐饮人,还引来了资本的关注。
2021年,海伦司上市标志着这股风潮到达了顶峰。资本市场给予海伦司235-258亿港元的估值,发行市盈率约为300倍,远高于港股当前消费股龙头海底捞、九毛九的100倍动态市盈率。
资本信任,海伦司也丝毫不惧,在IPO时许下了雄心壮志,预计分别在2021年新增开店数量400家,2022年新增开店数量630家,2023年新增开店数量900家,届时将总计拥有2200家酒馆。
这对于入局小酒馆的餐饮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前路看起来似乎那么光明,然而……
每隔半年盘点一次酒馆
大多数品牌“没打明白就凉了”
机会蕴藏在危机之中,同样危机也会在顺境时降临
2021年底,海伦司发布财报,全年亏损2.3亿元,同比止盈转亏,2022年8月,半年财报显示,仅上半年就亏损3亿左右,较上市之初,股价已下跌36.48%。
这是疯狂扩店的“后遗症”,因为客单价低的海伦司,只有靠着不断开店才能维持盈收的跨越式增长。亏损之下,海伦司只好跨界餐饮,尝试客单价稍高的“小酒馆+大排档”。
同一时期,餐饮人运作的小酒馆表现如何?答案是同样不容乐观。
内参在几个月前,对小酒馆做出过统计,当时的对比结论是:去年这么火热的赛道五月已经显现出颓势。如今小半年过去,再次整理,我们发现局势进一步“严峻”,最初入局的那波大牌几乎已黯然收场。
海底捞开在北京的2家Hi捞小酒馆都已经关闭,和府的小面小酒五个月的时间关闭了14家,云海肴的洱汀小酒馆还没有开起来就遇到重创,门店又做回了云南菜,湊湊、老乡鸡、喜家德也都没有继续扩店……
回顾2021年前后,小酒馆赛道其实是混乱的。很多餐饮品牌都跃跃欲试,但很多都没有清晰顾客画像,没有考虑品类是否适合与酒馆做融合,没有确定发展方向,盲目入局,生怕落后一步,失了先机。如果大环境好,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但奈何,整个餐饮圈在上半年都经历了“命运多舛”的时光,大环境的“冷水”浇得刚需餐饮都充满寒气,更别说这刚发芽的小酒馆生意。
大品牌受挫,小店崛起
餐+酒仍然是个好生意
大牌集体“清醒”,“晴雨表”海伦司总不放晴,难不成小酒馆的生意要凉了吗?
内参君实地考察合生麒麟社、中骏世界城、华贸17街、世贸天阶等地后发现,餐+酒非但没凉,甚至十分热闹。根据内参君的观察,在上述的几个地方,餐+酒的复合业态要比纯酒吧和纯餐厅都要好。
并且这些餐厅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小而精。小是指连锁,这些小酒馆很少有连锁店,一个城市能找到三家就已经是很大规模的了;精是指菜品、酒水和环境,无论是居酒屋还是bistro,客单价大多都不会低于120,装修也走的是高端路线。
让那么多大牌受挫的小酒馆生意,却被无数家独立品牌占领了市场。这是怎么回事?
多年前流行的一句话道出了原因——“我有故事,你有酒吗?”,文艺一点说是故事,专业一点说是社交,这就是小酒馆的灵魂所在。
相较于餐饮,小酒馆是一个更注重社交场景的业态,只要气氛到了,便利店里也能喝出不醉不归的气势。这就导致了大品牌原有的势能优势减弱,甚至变成了阻碍,毕竟几乎没有人一想到喝酒就去海底捞的。
而且,目前中国小酒馆市场还是以中产消费为主,中产们缺了什么也不能缺了“格调”:老板海外归来,菜品主打正宗,昏黄的灯光配上爵士,推荐给朋友必须能彰显自己“品味”,这种店才是他们的首选。
目前看来,我们既没有像日本那样,让居酒屋收留心碎打工人成为常态,也不能像古代那样,养成江湖人士到哪儿都一壶酒一斤酱牛肉的习惯。连锁餐饮品牌们在餐酒融合的这条路上,遇到了不少阻碍。
乱斗之后,火力不减
它们为何能度过磨合期
反观很多独立品牌却能在这条路上走的顺风顺水。它们到底做对了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小酒馆赛道的最新赛况。
定位清晰
清晰并且合适的定位能帮助品牌快速打开市场,精准对接消费者。这一点上,海伦司可谓经验丰富,说它是“大学生喝上市的”也不为过。业内人士称,只可惜上半年各个大学封校频繁,否则海伦司也不至于赔得如此惨烈。
良食酒馆对标都市丽人,各国风味美食好吃又好看,还能兼顾营养健康,不用一直啃沙拉。
蒙太七·牛肉烤串·开新酒局对标追逐网红的年轻人,装修工业风,设置的打卡标志物,连服务生都是好看的小哥哥。
北焰扒房对标精英商务男,一份牛排一杯红酒,方便一边吃一边谈合作,而且份量十足。
当然以上仅是内参君对现场和社交媒体的观察,并不严谨,也不是泾渭分明,但这三家挨在一起,确实会有分流现象。
集群分布
这三家挨在一起不是巧合,因为这整条街都是小酒馆。内参君在走访中发现,小酒馆一开就是一条街,并且在装修上都有整体设计。
开在中骏世界城的楠火锅,在名字后面加了一个“bar”(酒吧),本以为是楠火锅也入局了小酒馆,问过后才知道,要求规定这条街的招牌必须体现出酒的元素,这家店和别家楠火锅并没有区别。
华贸17街整体走日式风格,9家小酒馆也以居酒屋为主;中骏世界城街道两旁都是餐酒吧,几乎每家都会放球赛;合生麒麟社的小酒馆最为丰富,酒+日料、+西餐、+烧烤、+川菜,都能找到有代表性的店。
比起大品牌单独开店,这些独立品牌们选择抱团取暖,事实证明,酒馆一条街确实更有氛围,生意更好。
户外场景
这些酒馆一条街比大品牌小酒馆生意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址。连锁品牌的选址大多是商场,商场开业时间有限,十点一过统一关门。
但对于夜经济来说,十点之后才是真正的黄金时段,暖风熏得游人醉,酒精、宵夜、晚风的组合,最让人上头。
所以,这些商家会选择临街的店铺,在店外设置座位,消费者也更倾向于选择在室外喝酒用餐,褪去夏日的燥热,卸下白天的伪装,困在写字楼里的人需要一些自由和放纵。
品类优势
上文说到,小酒馆的主要消费群体还是中产,别看“饺子就酒”这种话人尽皆知,但是真正放到现实中,中餐小酒馆并不占优势。
日料、西餐和烧烤仍是主流,刺身配清酒,牛排配红酒,撸串配啤酒,吃川菜我选择自带白酒。
这就好比咖啡馆和茶馆,就是因为茶酒文化已经根植在寻常百姓家,早就有一套自己的玩儿法,做成小酒馆反而商业空间没那么大了。
深度融合
餐+酒发展到现在,早已不是菜单上加几个酒水和生硬加入酒元素的做法了。
有的商家会在菜单里把酒水放在菜品前面,又或者提供一本同样丰富的酒单;有的商家会推出佐酒套餐;还有的商家特别在菜品旁标注适合的酒。
在这些小酒馆一条街上,你能看到几乎桌桌必有酒,有酒必有菜。餐酒的比例基本对半分,贴牌也好,特调也罢,至少代表了消费者愿意为餐+酒的形式买单。
不用转场,一次性就能满足消费者两种目的,深度融合的小酒馆还有很大潜力。
小结
高端与平价,连锁与单店,就像互相平行的弦,看似对立,但只有他们都存在才能奏出完整的乐曲。
一个成熟的品类,不会只有高端,也不会只有低端,既要有有影响力的餐酒吧品牌,又要让宝藏小众品牌百花齐放。
关于小酒馆这门生意,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