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联商专栏
(资料图片)
撰文/无名
前几日的一篇“200米内3家超市、3个农贸市场、N个品类专卖店生意火爆,凭什么?”的文章引发了一定程度的争议:有读者认为“该商业生态其实已然是一个小商圈,其火爆因为商圈效应”;有读者认为“它类似一个大型传统农贸市场,主要是因为地处居民区且周边居民基数较大,所以并不具备太大可参考性”……
作为一名“长期超市爱好者”,我觉得有必要再写一篇文章申辩与反驳一下,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我作为一名资深消费者、热衷者、从业者、观察者,我想对此应该更有发言权。
一、为什么我越来越不爱逛超市了
我特别喜欢逛超市,这是我除了工作与阅读之外极少的兴趣爱好之一。有时我不禁在想“我为什么会爱逛超市”呢?这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番景象:琳琅满目的商品、人头攒动的客流、喧嚣而又热闹的氛围、各种各样的试吃、各色的新品推荐、过道上各类堆头连绵不绝……这不禁构成了一幅异常生动的画面,那是一种浓浓的生活气,人与人很近、人与商品很近,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是一种放松与愉悦的神态。
这就是曾经令我欲罢不能的超市,那是一种“场”,一种可以“回归生活、隐于人潮”的处所,“人、货、场”三者形成了完美的互动,共同营造了一种“有机生态”,这就是当年未经互联网改造之前的超市。
而现在的超市呢?画风是截然相反的:
·商品越来越“固定”,闭着眼睛都知道有什么,几乎永远不变;
·客流越来越稀疏,想“隐于人潮”是根本不可能的,反而更像是“珍稀动物”,被多在两旁闲聊的营业员大姐行着“注目礼”;
·氛围是越发的“静谧”,甚至最明显的声音是“行动的购物车轮与地面摩擦的声音”;
·试吃、新品推荐什么的基本“濒临灭绝”,除了中秋等消费旺季能看到一些临促之外,其他时间基本没有,而即便有,也很少见那种“推销的热情、激情”,更多是一种“差不多得了”的应付;
·通道越发“宽广与通透”了,一眼可望到头,当客流的稀疏与通道的宽广、通透相叠加,则形成了一种更强烈的“冷清感”,加之超市多是“白花花的地砖与白花花的天花”,更让人感到“阵阵寒意”。
这就是当下绝大多数超市的真实写照,我感觉我的描述是较为客观、写实的,甚至极少见的“写出了一种画面感”,我想这就是真情实感的力量吧,着实打心底惋惜,因为原本不应该这样的。
这不是时代什么的原因,就像存在了成百上千年的传统市场及早市、夜市依旧存在且火爆,而才几十年历史却愈显颓势的超市;亦或是传承了成百上千年的单层老屋依然宜居且不断升值,而才几十年的高楼却愈发不宜居且大幅贬值的鲜明对比一样。不怪时间、不怪发展、不怪外界,该怪的,只有自己。
就像最近因理发而去一家之前常去、但现在极少去的大润发时,理发师说起“因周边新开了一家mall,而客流大受影响”时我的回复一般:“这不是对方原因,再这么下去,大润发早晚自己把自己干死。”
之所以“点名道姓”,因为确实是“哀其不争”,它作为我曾经最喜欢的超市品牌,我真是看它一步一步把自己推上如此窘境的,真不怪别人,确实是它们自己出了问题,准确的说是“顶层问题”。
二、互联网改造了超市,也改残了超市
超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残”的?我想就是从引入“互联网思维”开始的。由于最近读了一些与经济学相关的书,所以愈发感觉到我国电商起步与爆发时存在的严重不公平竞争问题,最大的“不公平”在于成本,但不是“显性价格”,而是“把线下作为了展示间、试衣间”。
换言之,线下实体为其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展示、讲解等成本,包括人工、物业、水电等等成本,然后线上直接用低价收割了。这哪是什么“线上效率更高”?而是“把线下的付出”都给截胡了,让线下承担了最多的隐性成本。
所以,终有一日国家会发现这一严重bug带来的严重后果,只是这也不能都怪线上,就像每次听到出租司机骂网约车平台时,我都会反问一句:“如果前期不是你们(出租司机)的大力支持,它们(网约车平台)会发展得这么迅速吗?”然后司机师傅们基本都会“陷入沉思、然后点点头”,但都会补充道:“当时补贴太狠了,大家都在用,所以才都上的…”既而我说:“那不应该怪人家,天上哪有白白掉馅饼的?人家其实早就计划好了这么干,还是你们自己没忍住。”
网约车如此,其他哪个不如此?所以,“碉堡都是从内部攻破的”,这是规律,也是真理,具有普适性。
说回超市,私以为超市的分水岭是从“大润发被阿里收购”开始的,而线下实体的分水岭则是“线下实体巨头的‘十二生肖’实体电商”开始的。总之,基本都是从“拥抱互联网”开始的。
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我目前的观察结论是(且是一段较长时间观察):越少接入互联网思维、越多保留传统模式的超市活的是更好且活力更足;反之,越差且已陷入深渊无法自拔。
所以,当下我的切身感觉是:(在青岛市场)摔得最狠的是大润发,它在曾经可谓是一骑绝尘的,而当下却是愈发落寞的;反观后来大举杀入青岛的家家悦,其实个人认为是接入互联网最少的,反而现在是最有活力与潜力的。这点我仅看我身边亲朋好友的喜好变化即一目了然:之前一提超市就是大润发,现在则是家家悦。而作为超市资深爱好者的我也是如此。之所以点名道姓,是想强调这些绝不是“空穴来风、顺口胡说”。
为什么我现在喜欢逛家家悦?因为它确实还保留着记忆中超市的元素与氛围,那是一种感觉,就是很丰富、很热闹、让人有一种逛的兴趣与选购的冲动,甚至结账时也感觉“排队到收银台结账更适合”,这就是环境的力量,而大润发则更倾向于“自助结算”。说到这我又想到了“永旺超市”,它也依旧火爆,而它也依旧原汁原味。
反观大润发,它是最早全面拥抱互联网、最早接入了“淘鲜达”的,结果呢?说实话,自从有了“淘鲜达”,我再很少去大润发了,一方面因为“有了捷径、更懒了”,另一方面似乎大润发因此而“人越来越少了、越来越标准化了、东西都完全固定了”。
之前没怎么接入互联网时,逛超市其实算是一种生活放松方式,即没事干就去超市转转,然后买的基本都是计划外商品。而现在全面拥抱后,直接就是购物,即缺个酱油、方便面等不太着急的商品时去淘鲜达下个”,买的全都是计划内的商品。所谓计划外消费则是为了凑单免运费,但说实话,凑单的基本还是刚需品,只是还有存货罢了,这其实是提前储存了。
所以,自从接入互联网后,购物越来越直接了,游逛时间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刚需消费了,计划外消费(尝鲜)基本被消灭了。而之于超市则对应的是现场客流越来越少了,氛围越来越冷清了,新品促销基本没了,堆头只是常态化打折商品了,越来越没有变化了,这与未深度接入互联网的同行形成了鲜明对比。
以我为例,我现在去大润发基本是为了理发,而超市类消费不是家家悦就是那处社区商业生态了,距离没变,那变的是什么?值得深思。
我最近其实也看了盒马,好像和大润发差不多了。线下就是线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是规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商业模式亦然。
结语
伟人说过:“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革命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这其实说的就是“实事求是”,即规律就是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下的超市同样,如果出现问题,真不是因为外界怎么样了,而是自己的问题。其实想想何止超市?一切皆是如此。望有启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网立场